首页_梦之城注册_官方测速平台
首页_梦之城注册_官方测速平台
全站搜索
当前时间:
导航菜单
轮播图
文章正文
火星注册火星_一站式服务平台
作者:an888    发布于:    文字:【】【】【
摘要:

  火星注册火星_一站式服务平台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本单元三个部分的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出计算题教学的形式,都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并注意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应用问题以加强计算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联系,使学生感受计算与生活的联系,体现算用结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的加法和减法计算,都是先进行估算再精确计算,这样,就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1)计算500-185时出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不单独出现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2)三位数加三位数,和是四位数的情况也不单独出例题,只在练习中出现。

  (3)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计算过程,让学生利用前面的计算方法进行类推。

  笔算被减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P.24-26,例3、练习六)

  1、出示主题图: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这些珍贵的动物正濒临灭绝的危险,让我们来看一份统计表。

  口算:98+25=123(种)想:98+20=118118+5=123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图)

  32+39=37+54=15+65=54+28=34+56=27+18=18+34=

  练习五第4题。将问题改为“你知道中央电视塔大约有多高吗?”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中央电视塔的实际高度。

  二、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森林医生”,能又快又准地捉住“害虫”。

  六、练习五第9题。走哪条路最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八、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昆明的旅游景点是石林、大理的旅游景点是三塔、丽江的旅游景点是玉龙雪山。

  2、师:大理到丽江有多远,我们可以通过画线、学生估算大理到丽江,汇报估算的方法。

  今天早上,我拿着一张100元的钱去买早点。一块蛋糕加一袋牛奶共花了6元。可是服务员没有足够的零钱,怎么办呢?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得出:先去附近把100元换成整十元的,然后付给服务员10元,服务员找回4元,我还剩90+4=94元。将100-6列成竖式再回顾一下思维过程。

  (2)分析:要从十位上退1,可十位上是0,怎么办?十位退1后剩几?百位上为什么只剩1?

  练习六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扬正确率高的同学。

  15-8=74-16=33-25=48-29=34-18=32-14=61-39=72-58=

  三、练习六第2题。读题,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完成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四、练习六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估算,说估算过程,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六、练习六第6题。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画图表示小明、小红两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形成基本思路后,再组织学生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集体讲评。

  七、思考题。先分析题意,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尝试。一次失败,再试一次。最后集体讲评。

  1、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提高计算准确率。

  (出示主题图)妈妈到商场给小明买了一套衣服和一双鞋子,妈妈付给售货员阿姨200元,阿姨找给妈妈17元,找的钱对吗?

  (1)师:这道题能直接计算吗?要先求什么?(先求出买这些东西共付出多少钱)学生列式计算。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验算的意义,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的验算,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5-9=47-16=30-25=42-29=45-19=36-14=41-38=22-15=

  二、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时请几个学生说一说出错的原因。

  三、练习七第3题。首先复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让学生通过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

  五、练习七第5题。引导学生审题,弄清表格的含义。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运用估算大致检验一下答案的正确性。表演正确率高的同学。

  六、练习七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图的含义。然后进行估算,请几个同学说估算策略,最后列式计算。

  八、练习七第8题。每个小组提出3个问题,先估算,再计算。鼓励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

  九、思考题。鼓励学生自己不断尝试,直到得出正确答案。最后集体讲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找到多种答案。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直观感知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点,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放大的主题图一张,例2的四边形组图每个学习小组1份(事先标上序号),钉子板,投影仪,剪刀,三角板。

  (1)小组合作,要求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每分好一类放在旁边。比比看哪个小组分得多。

  ②哪两个四边形比较象,不同在哪儿?小结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推拉伸缩门的课件,用木条钉成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纸若干,钉子板、投影仪,师用放大的方格纸。

  拉一拉,感受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相反,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3、对比延伸:现在你知道伸缩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了吗?结合回答演示在门上的平行四边形对角连上条子后推拉情况。(拉不动推不动)

  1、通过练习,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认识,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量边长、比角,发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不同之处。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同学们,老师去了一些好玩的地方,其中有些地方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老师把它拍下来,想不想欣赏一下。

  看到这么漂亮的花花草草,你想说些什么呢?(生可能说不要怎么怎么、插警示牌、围栅栏、篱笆等方法)如果学生提到围栅栏我就顺口引出:哦,也就是给每个花坛的周围安上护栏。根据这个方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可能提出:需要多长的护栏?等问题)

  师:刚才有的同学提出:每个花坛需要多长的护栏,在生活中,我们要想知道每个护栏有多长?必须先知道花坛的什么呢?(生可能说边长、长和宽、一周的长)

  那花坛一周的长,在数学上,我们给他取个什么名字好呢?(周长等)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生活中的新朋友——周长,引出课题:周长的认识。

  看到这么漂亮的图片小兔子也来凑热闹,它从一点开始沿着边线,走了一周,你知道小兔走的这一周是长方形花坛的什么吗?(是这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那我们身边有周长吗?找一找,像刚才小兔那样摸一摸,同桌俩一边摸一边说你摸的是哪个面的周长。(教师随机指导)

  看来啊,同学们都能找到物体表面的周长了,为了鼓励大家,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小礼物,但是啊老师有个条件:只有描对它的周长的同学才可以得到。请小组长打开1号信封,从你们小组的这些图片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开始描吧?

  汇报:都有谁得到礼物了,展示给大家看看,谁愿意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得到这件礼物的。

  看来啊,描一个图形的周长已经难不倒大家了,那你会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吗?

  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算一算物体一个面的周长,请组长拿出装在2号信封里的礼物,看看都有什么?(手绢、光盘盒、……)

  师:刚才我们一起交流了怎样来计算周长,那我们的身上,哪个地方的周长经常用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个有关李老师腰围的实际问题。

  出示:裤子的半周长36厘米,李老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适合老师吗?

  课下,我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用今天学过的周长知识,测一测,算一算,我们学校花坛的周长。

  (1)知识能力: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数学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总结周长计算公式;

  (3)解决问题:利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周长计算的问题;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认识了几个平面图形朋友。你能在教室里找一找它们吗?(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看来同学们还没有忘记我们的平面图形朋友。那么,你们对它们还是不是很熟悉呢?谁来说说关于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哪些知识?

  喜欢这张照片吗?它留下了我们美好的回忆,老师也非常喜欢这张照片。而且,我有一个想法,我想把我们的这张合影镶上木框,挂在我的房间里。快来帮老师算一算要做这个木框需要多长的木条,好不好?

  大家书桌上的纸片,是和这张照片同样大小的。下面,就请你选择书桌上的学具,小组合作,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并且把你们组的方法由记录员写在纸条上,准备展示。

  (2)把纸片放在方格纸上(或用尺量一量),得到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得到周长。10+8+10+8=36(厘米)

  (4)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先求一组长加宽,再乘2,(10+8)╳2=36(厘米)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总结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交流计算方法,选择最简单的方法,再根据这个最简单的方法总结计算公式。)

  2、课件出示:元旦快到了,“大头”要和我们一起来布置教室,但是有几个问题把“大头”给难住了。

  (2)评比栏长70厘米,宽30厘米,在四周贴花边,至少需要贴多少厘米的花边?

  (3)要给集体照镶精美木框,照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厘米木条?

  学生在快速、准确解答的同时,更加体会到了用公式所提示的办法计算周长非常简便。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知名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6、每人尝试画在练习本上,画完后用尺量一量,看自己估计的长度准不准确。

  第1题:(1)先估计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简单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出来的。并按估计的长短依次写上序号。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

  三维目标:让学生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用竖式计算除法的步骤,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高气爽,天气也变凉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得更开心了,你们看:(出示主题图)你能不能看着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呢?(学生看图提问)

  师:最近我们要开一个联欢会,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花放到会场上去,要是把这些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呢?

  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不一样。“)”是竖式的除号。被除数写在里面。除数写在外面,表示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把15每5个分一份。那么分得的结果就写在横线的上面,这条横线和加减法竖式的横线一样也相当于等号的意思。

  2、培养学生初步的试商能力,理解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①师:国庆节快到了,班级将举办联欢会,同学们正忙着布置会场呢!同学们搬来了23盆花,每组要摆5盆,可以摆几组,请你帮他们算算看(用一个圆代表一盆花,学生实际分一分)。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除法(出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盆,那么笔算23÷5的商是几、竖式该怎么列,余数该写在哪儿?请四人小组议一议,也可以动笔试着做一做。

  教师指导:先写商,接着用6个点表示还剩,最后写余数“3”,读作:商4余3。

  ①每个学生拿出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摆完后,教师提问,每份几根?还剩下几根?学生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②请同学们笔算做一做的题目,把一位同学的试题用投影仪展示,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全班集体讲评。

  师:“剩下的1盆还够再分吗?为什么?那么“1”就是什么数呢?列出除法算式:“16÷5=3(组)……1(盆)

  师:添加一盆花后问:“现在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果花的盆数是18盆、19盆、20盆、21盆、22盆、23盆等,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小朋友想一想,在一个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除数是8,余数可能是几?

  每个小组都有一些信,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送信。把余数是1的信送1号信箱,把余数是2的信送2号信箱,把余数是3的信送3号信箱,把余数是4的信送4号信箱。

  ⑶一位老爷爷得了高血压病,要长期吃药,药瓶的标签上写着共50片,医生嘱咐老爷爷每天吃6片,老爷爷有事要外出9天,请你帮他算一算,他带一瓶药够吃吗?

  练习目标:通过各个方式的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不管是不是有余数,只要是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来解决。

  给5个同学,那么先请同学们想想能不能刚好分完,如果不能,那么每人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解决第1题)生做完后老师实际分分,验证学生的答案。

  圆片代替面包分一分,写出算式,并把结填在书上。最后说说为什么选择那种装法。

  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5里面有4个8还多3个。也就是4×8+3就能得到35。

  也就是说除数×商再加余数就能得到被除数。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有余数除法的计算结果。学生用这种方法来完成第5题。学生先试着做,老师提示这道题目是平均分的。帮助学生理解彩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正5边形的周长,一部分是剩余的。

  三维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在解决这样的题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用什么算式解决。注意结果的单位。

  (2)如果你有15元,你能提出一个减法、一个有余数除法、没有余数的除法问题吗?(小组讨论、汇报)

  既然有4个星期,那么一定会有几个星期六和几个星期天?如果要使四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5个星期天,那么剩下的两天就分别是六、日。所以4月1日可能上星期六。

  练习目的: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有余数除法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其中也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师:同学们,现在书店对小朋友进行书的优惠,每本儿童读物都只卖4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同学都要买些什么书吧。

  三、出示丛林探险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数学信息。并说说要解决每个问题所需的数学信息是不是知道。独立解决。

  让小组一起用圆片、三角形、正方形来代替花进行扎花。最后一起确定解题策略。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师: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象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分2分=()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1)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第4、5题,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第6题,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1、使学生巩固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养成从小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逐渐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1、师:说一说什么时候上早仔自习,什么时候出早操,什么时候上第一节课?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比较,看看别人的作息时间表中有哪些比自己合理的地方。(如是不是自己睡觉太晚了,起床太晚了,是不是有很多时间白白浪费了等等—)

  师:你们都会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了,但严格地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更为重要。希望你们能督促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合理、有效地安排和利用时间。

  列出统计表后,对表中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讨论,如有的同学用的时间少很少,而有的同学花很长时间,原因是什么,

  2、统计每位同学的睡眠时间。并说一说计算睡眠时间的方法。根据统计结果看看谁的睡眠时间最长,谁的最短,大家的睡眠时间是否够。请大家课后想办法去查一查。

  4、小结:一寸光阴一寸金,请你们是时间生活中要合理地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

  本单元先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出口算,是因为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出口算有利于学生掌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步骤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取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出不连续进位的,再出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掌握新知识,从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加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小结:计算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一位数时,先用乘法口诀计算出积,再看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目标预设: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出示课本第70页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1、先请学生猜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

  4、教师小结:我们已经学国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因为8乘30等于240,所以8乘29的积比较接近240,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景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1、看卡片视算,学生心里算出得数后马上举手,请一名学生说得数。(数学书第73页第8题,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算出括号里的数)

  5、在班级中调查每位同学各写出了几题,然后集体交流把算式写全的方法:一是从大到小地想。另一种思路是找对子。

  7、完成第12题。先口答,2个月、3个月、4、5、6个月分别节省多少元,再解决半年节省多少。

  三维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三维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第1题先让学生估算,再选择两题用竖式计算。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4、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你家订了哪些报刊、杂志?事先我请小红起草了一份家庭订阅明年杂志的清单。

  3、校对。重点指导:积个位的0不能漏掉;个位满30要向十位进3;十位满10要向百位进1。

  4、反馈全班的正确率。(做对一题给自己加颗星)。教师重点了解没有得到星的,给予个别指导。

  5、归纳: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进位,口算容易错,一般用笔算。

  3、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一、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学校总务处要为我们1、2、3、4年级同学订购算术簿。如果每个同学订一本,你能把总务处的老师算算,每个年级各需要多少钱?

  5、请用合适的方法,独立计算剩下的几个年级算术簿的总价。同桌介绍算法。

  (2)七仙女到蟠桃园,只见树上一个仙桃也没有了,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吃桃子。

  2、教师提问:想一想,用加法怎么列式计算?用乘法怎么列式计算?板书:0+0+0+0+0+0+0=0

  (2)小博士出的思考题:猜一猜,205×4和502×4两道算式中,积的哪些数位上是0?为什么?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因数乘这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这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学生回答后,师生一起总结;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另一个因数去乘0前面的数,然后再把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教师指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集体订正时,先让学生看两个竖式,说明简便算法的竖式写法,并用虚线最后再落下来。然后提问学生:用一般方法计算和用简便算法,结果一样不一样?(两种算法结果一样。)

  教师接着出示2500×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同时让一二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然后再让学生看两个例子,引导学生回答: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先用因数去乘这个因数末尾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然后教师着重强调: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时,因数要写在另一个因数末尾的0前面一位的下面,这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为了表示清楚,可以用竖虚线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三、课堂练习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三维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通过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和复习,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让学生竖着口算每一组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每一种口算乘法应该怎样算。接着让学生口算第3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算得快。然后再让学生做一些口算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再说一说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错。教师再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哪几点。

  提问:哪道题有简便算法?谁用简便算法计算了?对能自觉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学生加以表扬。

  1、先让学生读题,再总体看看哪题可以估算,哪题可以口算,哪题可以笔算。

  2、独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做法进行适当的讲解。

  教学目的:通过对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计算的整理后再次练习,使所学的知识更巩固,进一步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内容并把2、3、4、5、6写在黑板上。并举例说明一个数连续乘2、3、4、5、6的意思。然后说一个14以内的数并宣布游戏开始,让全班学生一起进行比赛,看谁用3分钟全做完,并且算得对。然后再变换比赛方式,进行两个小组的对抗赛。教师出题后,3分时,看哪一个小组全算完的人多,全对的人多。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因此,本单元主要是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给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本单元在分数的范围上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只出现常见的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分母一般不超过10)。在编排上为了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所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本单元安排的分数大小的比较和分数的加减法,其目的也是如此。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仪。师生都准备圆片一张,大小

  1、把这4块月饼分给2个同学,可以怎样分?如果要分得比较公平,怎么分?

  1、要得到一块月饼的1/4应该怎样分?这个1/4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使学生直观看到: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是把它

  使学生通过比较两个分母不同的几分之一的大小,初步认识分子都是“1”的分数也有大有小。

  师: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谁能说一个这样的分数。指名让学生说几个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

  教师口述几个表示几分之一的分数,指名两、三人在黑板上写出来,其他同学写在练习纸上。如,

  (1)让学生拿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学生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另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折出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然后用笔分别涂出表示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部分。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先让学生把两张折好的正方形纸举起来互相检查,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折的,并分别指出表示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部分。最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大张的涂好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正方形纸(如图)。然后让学生把折好的纸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2)再让学生拿出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要求学生把两张纸分别平均折成4份和6份,再把4份中的1份和6份中的1份涂上颜色,表示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教师行间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教师先让学生把折好的正方形纸举起来互相检查,然后指名让学生演示折的过程,并分别指出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最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大张的涂好四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正方形纸(如图)。然后让学生把折好的纸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让学生先看黑板上左边的两个正方形,让学生一齐回答,第一个正方形涂色的部分是多少,第二个正方形涂色的部分是多少。然后教师在正方形纸的下边分别写出“”和“”。

  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自己折出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比较一下,看这两个图,二分之一是哪一部分,三分之一是哪一部分,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学生思考后再提问“这两个分数中间应该添上什么符号呢?”

  然后再让学生看黑板上右边的两个正方形,让学生齐说涂色部分分别是几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分别写出“”和“”。

  2、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93看例3。看图比较每一组图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在“○”里填上大于或小于号。然后集体订正。对做错误的学生要借助直观图,直接得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

  3、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到: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越小。

  教科书第94页例4、例5,例6,做一做1、2两题,练习二十二4—7题。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会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4份,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这个正方形的(),2份呢?”

  讨论:四分之二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体会2/4与1/4相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涂出几份,尝试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四分之几是由几个四分之一组成的,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说说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十分之几就是几个十分之一。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让学生拿出长方报纸条,教师带着学生折纸。先对折,但要使一头留出一段,然后把对折的部分再对折。最后,再把留出的一段折过来,并撕去多余的部分。

  折好后让学生把纸打开,提问学生:“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学生回答后,根据各自意愿涂出几份写出分数。

  完成例6涂一涂,比一比。让学生初步体验到一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

  3、第7题。提醒学生:看清每个图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涂色的部分是几份,空白的部分是几份,再填写图下面的空格。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1)展示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寻找其中的数学信息,引导他们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

  2、针对性练习,练习二十三第1题前两道。算完后,进一步提问学生:“加法计算前后分母变了没有?为什么不变?”

  1、第7题。先由学生独立读题,交流读懂了什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法。

  2、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订正。这道题中出现了连减,特别注意让学生交流算法。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却是大量存在的,而概率论正是研究不确定现象的规律性的数学分支。《标准》将“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从第一学段起就安排了有关的学习内容。

  本单元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及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科书中选取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现实情境,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还通过大量生活实例丰富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的体验,目的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

  教科书中还设计了有趣的摸棋子试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不确定现象是这部分内容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从不确定现象中去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较难建立这一观念。

  因此,教科书中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棋子试验、涂色活动、抽签游戏等。通过创设这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做出判断叙述出来,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

  学具:(学生6人为小组)每组准备例1中装有八颗红棋子的纸盒1、装有红、蓝、黄、绿三种颜色棋子各两颗的纸盒2。

  展示红桃A、黑桃A、方块A、梅花A各一张,然后洗牌,抽出一张,让学生猜这一张是什么A。

  师:你们有不同的意见,但谁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自己是对的吗?(没有)因此,咱们应该在回答时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可能)这张牌有哪几种可能?让学生加上“可能”再回答一遍。

  可能、不可能、一定是判断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三种情况,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可能性)。我们要学会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进行正确地判断,并能回答一些问题。

  (1)展台出示主题图引入:元旦节快到了,我们班要筹备开一个元旦庆祝会,会上每人表演一个节目,有唱歌、跳舞、朗诵、相声、小品、其它六种节目类型,怎样确定出谁表演那种节目呢?请观察图后说一说方法。

  (4)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六种可能的结果。

  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纸盒中取出一颗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10次。

  (2)你得出什么结果?从1号盒子里一定能取出红棋子吗?为什么一定能?还会取出其它颜色棋子吗?为什么?

  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纸盒中取出一颗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10次。

  (2)师:在生活中判断可能性,我们可以用“√”表示“一定”,用“×”表示“不可能”,用“○”表示“可能”。(配合手势)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发现,判断得正确与否与自己的经验、知识联系得非常紧密,因此,同学们要多看书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做个有心人。

  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知道了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且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出示图片)下面城市的冬天会下雪吗?请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

  2.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实验1:将4颗红棋子、1颗蓝棋子放入学具盒,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学具盒中取出一颗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引导:怎样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结果?(设计一个统计表,参照教科书第106页的例3。)

  (3)小结:取出红棋子的次数要多些,换句话说也就是取出红棋子的可能性要大些。

  老师展示6张牌:5张黑桃、1张红桃,然后洗牌,从中抽出一张,问:这张牌是黑桃的可能性大还是红桃的可能性大?为什么?(让学生进行猜想。)

  从这些实验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因为黑桃在总数中占得多一些,所以取出黑桃的可能性要大些。)

  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这说明了什么?(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要大些。)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不一定)

  (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像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抽奖,买。

  (1)设疑:假如当数量相同时,可能性的大小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猜想)

  由此可见,当两种物品数量不同时,数量越多,抽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越小。当数量相同时,可能性是差不多的。(板书:数量多,可能性大)

  第4题是开放题,小题只要涂的红色格比蓝色格多就正确,小题答案刚好相对。

  实验3:向纸盒中加入4颗红棋子、1颗蓝棋子,小组长组织同学们依次从学具盒中取出一颗棋子,记录它的颜色,再放回去,重复20次。

  1.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教师出示两种颜色的粉笔:蓝色3枝、红色1枝。问:如果让一位同学闭上眼睛随意从中抽出一枝,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蓝色也可能是红色)

  引导总结:蓝色的粉笔在总数中占了四分之三,红色的粉笔只占四分之一,所以抽出蓝色粉笔的可能性大,抽出红色粉笔的可能性小。

  (1)教师在原来两种颜色的粉笔的基础上,增加了6枝白色粉笔,如果闭着眼再从中随意抽出一枝。

  怎样能很快得出:抽出哪种颜色的粉笔可能性最大?抽出哪种颜色的粉笔的可能性最小?

  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引导:首先观察整个圆分成了几份?红、黄、蓝三种颜色所占的区域分别有几份?用分数怎样表示?得出结论,哪种颜色的区域所占份数越大,指针停在这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越小。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盒子里有几种颜色的球?(四种)左右两边盒子各有多少个球?(15个)左边盒子绿色球有几个?右边呢?强调仔细数。

  (1)设疑引思:我们已经知道从数量的多少可以推想可能性的大小,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

  出示例题5,从题目黄棋子被抽到了5次,紫棋子被抽到了15次,这说明了抽到紫色棋子和黄色棋子的可能性谁大?因此纸袋里的黄色棋子多还是紫色棋子多呢?

  (2)总结:从而这里可能性的大小与棋子的多少有关,抽到的可能性越大的棋子,数量也就越多。所以紫色棋子多。

  (1)让学生思考判断小精灵的问题:“是猜对的人多,还是猜错的人多?”为什么?

  为什么猜错的人多呢?(因为只有一个盒子装了硬币,而其余几个没有。因此,猜没有装的盒子的可能性要大些,所以猜错的人要多些。)

  (2)引导:一个正方体有几个面?要保证掷出红色的可能性比蓝色大,则红色面的数量比蓝色面多还是少?有几种不同的涂法?

  从而得出:只要保证10张卡片中“1”的张数最多,“5”的张数最少即可。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的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数学广角的知识。同学们平时星期六、星期天你们都是怎么过的?

  2、小红和几个同学相约周末要去公园游玩。早上起床后,小红想穿得漂漂亮亮地去公园玩儿,打开衣柜,你们看,小红都有些什么衣服呢?(课件出示例1)

  ⑶点拨:不管是用上装搭配下装,还是用下装搭配上装,只要做到有序搭配组合,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

  2、小红穿着漂亮的衣服出发了,很快公园到了。这时,聪聪告诉小红,必须找到密码才能进公园。(课件出示做一做)小红很快就找到密码进去玩儿去了,你们能找到密码吗?

  ⑷小结:这两种方法虽然不同,但都能正确并有序地摆出9个不同的两位数,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3、公园里的人可真多,好玩的地方也很多,她们先在儿童乐园里玩,玩了一会儿,大家一商量去猴山吧!可要去猴山必须要经过百鸟园,请大家想一想,从儿童乐园经过百鸟园去猴山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你用什么方法既可以找出所有的路线,并且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请同学看课本第115页第2题,找出“儿童乐园”、“百鸟园”、“猴山”的位置。

  四、这节课我们跟随几位小朋友在公园里游玩了一番,你们开心吗?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表演吗?今天聪聪、明明要跟我们到影剧院看表演,我们大声地喊他们出来啊!

  2、如果全班36个同学分别跟聪聪、明明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为什么?、

  1、(课件出现密码二字)密码?哎呀!我把密码给忘了,是379?还是739呢?我只记得这个密码是由7、3、9组成的其中一个三位数,同学们,怎么办呢?没密码可进不去啊!

  3、点拨:排列时,先确定一个数位上的数,然后交换其他两个数位上的数,各有两种不同的排法,合起来都能组成不同的三位数,这样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小结:先确定一个人的位置,再交换两个人的位置,各有两种排法,合起来一共照出6张不同的照片。

  ⑵请同学仔细观察:屏幕出现故事中的哪些人物呢?他们的角色还可以怎么变化?你们能帮助他们排一排吗?

  1、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如果三个班比赛踢足球,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点拨: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进一步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通过游戏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出示骰子)这是什么?你什么时候用过?游戏中我们都是用一个骰子,能掷出什么数?今天我们用两个骰子掷一掷,看看你能掷出哪些数?(学生拿出骰子,每四人小组两个骰子)

  (5)说明:每一次投掷出现的数字,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两个数的和不可能出现1和大于12,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1)这两个骰子的和有可能出现2-12,现在我将这组数分成两组:第一组5个数:5、6、7、8、9,第二组6个数:1、2、3、4、10、11、12,掷出数的和是哪一组的就哪一组赢,掷20次。你猜哪一组赢的多?请选择(师拿出两个骰子,请学生上台掷骰子,并做好记录)

  (3)为什么第一组会赢呢?是他们的运气好吗?现在让我们来找找原因吧。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一张统计表,现在四人小组一起掷骰子,掷出两个骰子,朝上数字的和是几,就在几的上面涂一格,三人掷,一人记录。(学生掷骰子20次,并记录)112

  ③(课件出示)从表中你看出了什么?(和是5.6.7.8.9的可能性大,和是2.3.4.10.11.12的可能性小。

  复习目的: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一、数与计算:1、万以内的加减法(笔算)2、多位数乘一位(口算、笔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两、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能熟练地计算除数和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初步体验有些事物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的;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和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课件出示:“数学王国”大门以及小刚和小强)同学们,今天有两位小朋友小刚和小强想邀请我们一起到“数学王国”去看一看,你们想去吗?

  走进数学王国,有好多数学问题在等我们去解决,瞧,小刚已经开始做了,(课件出示:小刚和小强做的175+62=795)小刚做得对吗?为什么?学生分析出错原因后全班交流。

  李刚太粗心了,我们可不能跟他一样,做题一定要认真细心的去做,下面我们来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学生独立完成120页第1题。

  数学王国是由东、南、西、北四个村子组成的,(课件出示:120页第2题)从西村到东村有几条路?哪条最近?近多少米?

  师:南村到北村又有几条路?哪条路远一些?远多少米?东村到北村呢?西村到南村呢?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

  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1、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方法,正确地、更加熟练地口算和估算。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则,提高正确笔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进一步认识四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相互之间的共同特点和区别,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提高正确口算和估算、笔算的熟练程度,能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掌握了口算、估算方法和笔算法则。这节课我们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使计算算得又对又快。

  1、今天,我们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好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二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2、复习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问: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几边形?

  请大家再看着图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周长概念复习: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提问:什么叫周长?

  ⑶指名口答。提问:长方形周长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正方形周长为什么用2×4来算?

  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时、分、秒”和“千米和吨”的知识加以巩固,提高计算和估算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克千克和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数学中我们已经学了几组表示事物及其特征的特定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单位吗?

  让学生从钟面的认识,1时、1分、1秒内所干的事情,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等方面复习时间知识。

  让学生通过用手比划,以及用语言描述,全面复习所学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

  出示课本第122页的第9题,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再独立解答。最后交流自己的算法。

  结合课本第10页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路程的远近,猜一猜他们是步行、乘车还是乘飞机?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节课的复习内容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今天一共来了多少同学?其中男同学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女同学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

  1、学生答师板书(师故意把顺序写错),让生发现后一齐用手写,并由学生说出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含义是什么。(出示一些图形学生读并说出含义)

  2、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男、女同学各占全体同学的几分之几,现在请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出你是怎样比较的(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说到这里老师有个小故事叫“贪吃的猪八戒”到时要小朋友运用知识帮忙解决问题,“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找到一个大西瓜,聪明的孙悟空灵机一动,想逗一逗猪八戒,就说:“这西瓜咱们四人分着吃,四人分别吃这个西瓜的

  吧。”听完八戒的话,三人都笑了,你们知道为什么笑八戒吗?你能帮八戒按他的想法给他们分一分吗?

  学生说并总结出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小,分数越大(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升华总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请那位同学来说一说本单元有哪些知识点。(师板书)

  4、(1)把一个蛋糕平均切成8块,爸爸吃3块,妈妈吃2块,小英吃1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5、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问题都和分数有关,谁能出一些题考考大家(生提生答)。

相关推荐:
友情链接